黄土

发布时间:2013年1月13日更新时间:2024年6月10日作者:邹志安文章ID:8167浏览:

【原文】
    黄土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痛。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①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趾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做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_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3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2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②,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绝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注释】①年馑:饥荒。  ②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

【问题】
    1.作者全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以“黄土”为题?
    2.文章第②~④段是对父亲生平事迹的描写,依次概括每段话的内容应是【    】、【    】和【    】。
    3.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定”能否改为“也许”?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父亲默默无闻,生平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读来却深沉感人,令人久久怀想。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是作者对父亲【    】;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    】。
    5.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句话再次回应了广大农民的企盼。请从第⑥段找出表达农民心声的句子,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作为普通农民缩影的父亲,一生都在奉献,其默默无闻的特点,与黄土的普通、奉献和不为人注意的特点相似。
    2.生活节俭.辛勤劳作精神贫困
    3.不能。因为后面的推断符合父亲一生节俭的性格,所以作者用“一定”表示肯定。而“也许”表示一种猜测,与“我”熟知父亲节俭的性格这一事实不符。
    4.深深的怀念和同情揭示和忧思
    5.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