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彗星世界

发布时间:2013年7月15日更新时间:2024年6月7日作者:未知文章ID:11279浏览:

【原文】
    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慧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虽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迷。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问题】
    13.根据第一段文字分条写出彗星的主要特点。(3分)
    答:
    14.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
    答:
    15.根据第二段文字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х)(4分)
    ①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总共有1600多颗。(    )
    ②彗星“摇篮”中大约有2亿个由冰块和石块组成的彗星“婴儿”。(    )
    ③彗星“婴儿”在太阳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偏离自己原来的运行轨道成为“游子”。(    )
    ④彗星在飞往太阳的途中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形成的美丽的大尾巴叫彗尾。(    )
    16.第三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1分)
    答:
    17.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你认为本文的写法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说明。(3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围绕太阳运行,质量很小;②都有一个椭圆形轨道,运行周期长短不一;③彗尾有大有小,形状像扫帚。
    [评分标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彗星和彗尾的成因。
    [评分标准]本题1分。
    15.①х(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②√;③х(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④√。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个1分。
    16.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
    [评分标准]本题1分,意思对即可。
    17.一是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二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出一点得1分,全部正确得满分。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