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发布时间:2014年8月5日更新时间:2024年10月22日作者:宗白华文章ID:16891浏览:

【原文】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问题和答案】
    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1.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
    答:作强辩,作遁词,作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
    12.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答:提到“中国学者”是和欧洲中古学者进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的精神,暗示了中国学者缺失这种牺牲精神。
    13.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
    中国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生命。(答“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可得3分意对即可)
 

顶一下
4
50%
踩一下
4
5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