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

发布时间:2014年8月13日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6日作者:未知文章ID:17065浏览:

【原文】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问题】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参考答案】
    5、A
    6、C
    7、B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