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②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9日更新时间:2024年11月6日作者:未知文章ID:18373浏览:

【原文】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问题】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    】
    (2)【    】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22.(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3分)C
    24.(1分)悲
    25.(3分)
    (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
    (2)家居之乐(1分)
    26.(4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