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说话,是门大学问。这学问之大,不仅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5日更新时间:2024年10月20日作者:未知文章ID:19403浏览:

【原文】
    ①说话,是门大学问。这学问之大,不仅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说话的艺术变化万端、高深无际;还由于它的“效应”大。一言兴邦、一言误国是因国运系之;巧舌邀宠、祸从口出实与个人命运攸关。会说,话能“扶我上青云”;不会说,话能引出千般烦恼,甚至使人身陷囹圄,殃及九族。虽不见谁专门研究“说话学”,而它却是“人化”了的普遍之“学”。
    ②“说话学”,总是与“处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说话成为人的品格的一种表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说品”。
    ③言为心声,开诚布公,直言不讳,仗义执言,一向被赞为传统美德而行之久远;然而,言不由衷,曲意逢迎,信口雌黄,哄瞒骗诈的恶德竟也随着世事变迁流传开去。
    ④话是人人在说天天在说,如俗话说“谁能照本说”?是的,对平头百姓说话的对与错“众人”并不在意。舆论品评的,主要是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怎样说话、说什么话。
    ⑤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任何场合都讲真话,这是共产党人党性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完全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有人就降低一下标准,叫做“讲话就要讲真话,气氛不宜不讲话,万不得已讲套话,千万不要讲假话”。看来,这很有点“世故”的味道了,但平心而论还是可以理解的。还有的人是“领导没说的话不敢说,有棱有角的话不能说,不痛不痒的话尽管说”。这种“通达世事”“斟酌损益”之为,是以已私为轴心、以油滑为半径来划处事轨迹的,“紧睁眼,慢张口”,八面玲珑,六面见光,说话的“品格”当然等而下之了。
    ⑥人们最厌恶的是说假话。讽刺浮夸风的顺口溜说:“手拿本本眼望天,一面汇报一面编,成绩说得天花坠,问题只谈一点点,要问数字是多少,指标不同有添也有减。”这种人撒起谎来脸不红心不跳,把假话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信服”,也算是一种“说话”的学问吧。
    ⑦评论某人所说的话总是与其行连在一起的,“听其言,观其行”么。当领导的要有人格的力量。“公仆形象”“要义在言行一致。时下,在反腐败斗争中揭露出极少数人,他们在台上作报告,发号召,夸夸其谈,振振有词,教育别人要廉洁,却毫不自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可谓是行愈卑者言愈伪。这种人说的话,尽管妙语连珠也是可鄙的。“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事常见,但愿有“童言无忌”者大叫一声:大人,您还光着身子呐!

【问题】
    1.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在表达的逻辑性上有无问题?试作具体分析。
    答:【    】。
    2.第①段划曲线的“‘人化’了的普遍之‘学’”的意思是:【    】。
    3.根据作者的论述,概括不同“说品”的不同表现。
    A.上品:【    】。
    B.中品:【    】。
    C.下品:【    】。
    D.无品(或下下品):【    】。
    4.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斟酌损益”语出《出师表》,原话为“至于斟酌损益,尽进忠言……”“斟酌损益”在《出师表》中的意思是:【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5.“大人,您还光着身子呐”是从《皇帝的新装》变化而成的,这句话在本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
    6.全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有问题,“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这本不错,但“说话艺术变化万端、高深无际”似与“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无多大关系,应把这句话移至“效应”部分。
    2、包含了人的品格、说话准则及具体行为的普遍的学问。
    3、A.实事求是,任何场合都讲真话;B.不讲假话,但不宜说的场合保留真话;C.常说揣摩领导心意的话和无棱无角的话;D.说假话、谎话。
    4、(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揣摩领导心意,斟酌哪些话利己,哪些话不利己。
    5、台上洋洋洒洒作报告、发号召的“领导”,本身行为极其不端,十分可鄙。
    6、要实事求是,敢于在各种场合讲真话,不要该说不说,不要说了等于不说,更不要说假话,说言行不一的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