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前提

发布时间:2015年2月12日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2日作者:未知文章ID:20490浏览:

【原文】
    沟通的前提
    ①记得有人著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少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如今参加了工作,虽与父母同居一城,也常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丢下一些零用钱,而不是语言。作者以己观人,发现身边的人大多也如自己一样,于是呼吁起沟通来了。
    ②这情形是确实的,中国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读《红楼梦》看一看贾政与宝玉的情形便可知道,宝二爷见到政老爹时差不多就是老鼠见了猫。《红楼梦》成书于二百多年前,可见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倒也是古今不变的。
    ③呼吁沟通者说,生命的本性是渴望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沟通。但沟通是什么呢?我想,沟通是【    】;沟通可弥补情感的互缺,可以抚平各自的伤痛,又可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沟通能够消除误解,能够平息怒火,能够达成共识,能够互相激励。倘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今世事,缺少沟通的又岂止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呢?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警民之间……总之,上下左右之间都有些缺乏沟通。
    ④说起来,沟通并不繁难,不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么?可这谈谈真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又委实不易,因为这样的谈谈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谈者都要诚实,如果谈虽是谈了,但都戴着假面具,其结果恐怕不是亲近而是更加隔膜。再就是平等,谈者当不分上下,无论尊卑,没有贵贱,大家都有同样说话的权利和资格,惟有如此才能沟通得起来。中国人的“谈谈”也是有的,但谈的却是“要向我交心”,是私下里的教训和詈骂,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谈谈”,更重要的是要宽容,无论是谈话还是对话,所谈不可能全是彼此一致的言语,倘一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议论,立即就金刚怒目式的封杀和堵嘴,是无情的批判和斥责,这样别说交流,恐怕连正常的说话也不敢了。
    ⑤【从这样的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不会有真的沟通的。】《左传·昭公七年》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臣”是使之臣服,在这样一级压一级的格局里,哪里会有沟通存在的地方呢?后来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文化,“三纲五常”成为人们必守的准则,而“纲常”之中是决没有平等与宽容的,有的是“儿子在没有开口之前便已错了”,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于这样的文化中,希望产生出人们渴望的沟通,无异于要在沙漠里种出绿油油的庄稼来。
    ⑥缺少或没有沟通,结果大家均在相互的沉默中,沉默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越来越少了亲情,极端的是晚辈暗暗里仇恨起长辈,官民之间是民们要推掉压在肩上的重负。所以呼吁沟通是极其必要的,但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的开始。

【问题】
    11.第②段中加点词“这”指代【    】。该段引用《红楼梦》一书有关内容主要论述【    】观点。(4分)
    12.作者认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条件,请列举三项:(6分)
    (1)【    】
    (2)【    】
    (3)【    】
    13.阅读全文,回答:
    (1)第⑤段画线句,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3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4.联系文章有关内容,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组成一个排比句,谈谈你对“沟通”的看法。(40字以内)(5分)
    沟通是【    】。

【参考答案】
    11.(4分,每空2分)上述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的现象
    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是古今不变的。
    12.(6分,每空2分)要点:诚实;平等;宽容
    13.(1)(3分)儒家文化缺乏平等与宽容
    (2)(3分)实现人们真正沟通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改造和重建中国的文化(“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的开始”)。
    14.(5分)评分:内容3分,运用排比句式、语句通顺连贯2分。参考:沟通是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沟通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和谐的互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