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浪费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8日更新时间:2023年6月26日作者:庞启帆文章ID:25903浏览:

【原文】
    大自然的浪费
    庞启帆
    ①我们的头脑似乎天然地反对浪费,在这方面,我们人类是自然界中比较独特的物种。在动物界,哺乳动物繁育的后代数量最少;于是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保护每一个幼体,以使它能长大成年。每个人类个体的死亡都是一个悲剧,因而,生者有时永远也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而且,我们认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②因而我们心里反对浪费的道德感高度强烈。对被丢弃的玩具或者没吃完的食物,我们觉得可惜。有时候这种感觉挺有道理,因为我们明白浪费会造成较高的社会成本,但很多时候,我们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那哺乳动物的大脑就是这么设定的。
    ③然而,自然界的其它物种可不是那样。一条雌性金枪鱼在一个繁殖季能产1000万个受精卵,但大约只有10个受精卵能成功孵化并存活至成年。也就是说,每一尾金枪鱼活下来,就有100万尾其它的金枪鱼死去。
    ④可那是有充分理由的。大自然浪费生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命。它不断令DNA发生突变,虽然失败无数次但仍不放弃,就是希望最终有某种新的DNA排序胜过老的排序,使物种进化。换句话说,大自然总是通过杀死大多数的方式来测试它的创造之物——这是一场“充满血腥,胜者为王”的残酷战斗,它决定了繁殖优势的归属。
    ⑤大自然如此浪费,是有根据的:数学家公认,充分探索“可能性空间”的最佳策略就是“随机尝试”。假设一片沙漠里只有两个池塘,而且还相隔很远。假设你是生长在其中一个池塘附近的植物,你有两种繁殖策略。一种是把种子播在自己的根附近,这样它们就有相当大的机会能够找到水源。不可否认,这种策略比较安全,但很快就会导致池塘边拥挤不堪。另一种策略是让种子随风飘送。这种策略意味着差不多所有的种子都会在途中死去,但只有这样才能有个别种子找到另外那个池塘,生命才能在一块新的、也许更肥沃的土地上繁衍。从数学家所说的“局部最大值”拓展到“全局最大值”的办法,就是不断探索大量无果而终的最小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浪费,但最终还是值得的。
    ⑥科幻作家考瑞·多克特罗把这称作“像蒲公英那样思考”。他说:“从蒲公英的观点来看,单个种子甚至大多数种子落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春天,每一条路的每一处裂缝都会长满蒲公英。由此可见,蒲公英并不是只想照顾某一个后代,而是在种子离巢之时,将它小心地送到最好的成长环境里去,以使其能世代繁衍下去。也就是说,蒲公英只想保证用光每一个繁殖后代的机会!”
    ⑦这就是大自然善用浪费的办法:不计较大量地播撒种子。一下子撒那么多种子出去,让人觉得是错误的,甚至是疯狂的,但这正是利用过剩资源的正确方法。

【问题】
    9.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明其作用。(5分)
    10.根据④⑤两段内容填空:文章首先提出【    】然后再【    】;最后得出【    】的结论。(5分)
    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大自然不计较大量地播撒种子,这正是利用过剩资源的正确方法。
    B.大自然浪费生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命。
    C.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自然浪费是值得的。
    D.人类应该向大自然学习,转变节俭的思想意识。

【参考答案】
    9.(4分)列数字(1分)比如,“一条雌性金枪鱼在一个繁殖季能产1000万个受精卵,但大约只有10个受精卵能成功孵化并存活至成年。”(1分)用具体确切的数字显示金枪鱼受精卵与成功孵化的数量差距之大,说明“大自然的浪费”的惊人。(2分)
    10.(6分)首先提出大自然浪费生命,是为了寻找更好生命的充分理由,然后再提出大自然如此浪费,是数学家公认,充分探索“可能性空间”的最佳策略就是“随机尝试”这一依据;最后得出“大自然浪费”是值得的结论。(每空2分)
    11.(4分)D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