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背诵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3日更新时间:2024年10月22日作者:未知文章ID:26496浏览:

【原文】
    精读与背诵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代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他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和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想用某书中的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笔记,那感觉就像要开门却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和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增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    】。

【问题】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点是: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精读和背诵。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阐明了精读和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
    C.文中“像要开门却找不到钥匙一样”的“钥匙”是比喻“背诵如流,烂熟于心”。
    D.文章末句在横线上应补上的内容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6.按要求回答下列的问题。(7分)
    ⑴“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⑵读了本文后,联系个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5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
    15.C(比喻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3分)
    16.⑴答:①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丰富自己的学识。②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③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3分)
    ⑵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如: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积累了很多的作文素材;提高了自己理解问题的能力等。(4分)
 

顶一下
1
16.7%
踩一下
5
83.3%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