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小语《倾听旷野》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8日更新时间:2023年6月5日作者:闻小语文章ID:26772浏览:

【原文】
    闻小语《倾听旷野》
    ①旷野属于四季。春的花香,夏的葱郁,秋的苍凉,冬的凛冽,都是旷野永远的内容和方向。旷野属于生命。【在草的枯荣里,在花的开谢中,在河的来去间,在鹰的翅膀上,无不涂抹着旷野的思绪和身影。】草长莺飞,桑田变迁。岩石上长满了野草,山沟里开满了野菊,泥土里尽是芬芳,河流里注满了希望。旷野需要生命的充实,需要绿,需要很多很多的声音,需要很多很多的目光和渴望。
    ②倾听旷野,其实就是倾听自然。没有什么会比旷野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倾听旷野必须抛弃所有语言的粉饰。唐朝的吟咏,宋代的歌唱,那些美丽的衣裳里裹着的并不是你的旷野。你必须让自己的心灵彻底地裸露,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旷野,接近自然。旷野是原始的,旷野是粗犷的,旷野是你来到人世里最初的注视,旷野是你离开世界时最后的风景。
    ③旷野有它自己的语言。夏虫的鸣唱,荒草的挣扎,弯月的凄清,还有鹰击长空的长啸,那些都是旷野独有的语言,简单而深刻,直接却饱满。在旷野听风,听的就是来自旷野深处的声音。风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这是旷野生生世世不灭的追问。风从山谷深处吹来,风从思乡人的心中吹来,风从历史的荒漠里吹来。风吹过浅草,风吹过原野里孤独的树,风吹过寂寞独行人的眼睛,风吹过一大片又一大片的思念。疾风吹劲草,风过总留痕,风动着,草动着,河动着,心灵也跳动着。那是生命与生命的撞击和较量,那是最古老也是最华美的乐章。
    ④倾听旷野,听一抹乡愁,听一道风景,听一个故事,听历史的声音穿过冰冷的时间入侵到你的心灵。也许你会哭,或者你会笑。这些悲喜总要混合在旷野无限的空旷和无穷的生机里,让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感动。花开花谢,草盛草衰,月圆月缺,雁去雁回,峰回路转,这些都是旷野,都是你无法遗忘的人生。
    ⑤站在天地间,倾听旷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倾听。你这样深入着,这样思索着,这样溶入着,于是,在不经意间,你也变成了一片旷野。
    (选自《文苑·经典选读》)

【问题】
    13.阅读全文,用文中的词或短语简要概括作者依次“倾听”到了“旷野”的什么。(4分)
    ▲
    14.结合语境,试赏析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
    15.请谈谈你对第⑤段中划线句“于是,在不经意间,你也变成了一片旷野”这句话的理解(3分)
    ▲
    16.下列各项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倾听旷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③段中两个加点词“语言”的含义不一样。第一个“语言”指的是“旷野”所有的“语言”;第二个“语言”只是指前文“夏虫的鸣唱,荒草的挣扎,弯月的凄清,还有鹰击长空的长啸”这些内容。
    C.第④段中通过对“人、事、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叙写,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对“情感、人生”与“旷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认识。
    D.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应该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去倾听壮阔雄奇的边陲异景,从而领会塞外“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之美。

【参考答案】
    13.作者倾听到了旷野的①“四季和生命”,②“自然”,③“语言”,④“空旷、生机”(共4分。答出一点得1分。其他答案如合理即给分。)
    14.本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旷野属于生命”一语的含义。(3分。修辞手法2分,答到“具体形象生动地诠释旷野属于生命”这一意思即得1分。)
    15.对于旷野,“倾听”不是目的,在它不断地熏陶感染和启发下,逐渐成为一个和旷野一样“博大精深、真实坦诚、丰富多彩”的人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3分。对“不经意间”理解正确得一分;对“变成旷野”,能答到“成为和旷野一样的人”即得两分。)
    16.D。(2分。应从旷野感受诗意,而不是借助别人的诗意感受旷野。另外,倾听旷野中倾听自然的目的不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