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忽视校园琐事

发布时间:2017年3月14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作者:未知文章ID:33061浏览:

【原文】
    请别忽视校园琐事
    ①琐事,鸡毛蒜皮、零零碎碎,让人不屑一顾。但有时,琐事不容小觑。如今在校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琐事”引发的纷争时有发生,严重的造成伤害事故甚至罪行。复旦学子投毒案前不久进行了二审,“因琐事不合,心生不满”自始至终都是当事人投毒行为的根源。而华政女生向老师泼沸水、高中生用锤子砸伤老师,这些事件从表面上看,也是一句话听不入耳,或是平日里被老师“管”得较多之类的“琐事”引发。
    ②【为什么琐事会酿成祸事?】每个人的个性基础不同,有的人天生敏感、多虑,或是易怒、易冲动,或是固执、缺乏弹性。个性上的一些不足,使别人眼里的一些琐事,在他们眼里被放大、沉淀,成为积压在心底、不断膨胀的“负能量”。某一天、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就会触发这种“负能量”,造成对自己或对他人的伤害。
    ③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接触,朝夕相处,更容易产生“琐事”。特别是在一个寝室里,发生“摩擦”的概率更大。比如,有的学生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则相反。晚睡的学生不愿关灯,或是“煲电话粥”太大声,而早起的学生洗漱声音太响,吵醒还在睡梦中的室友。又如,寝室里使用饮水机,家境优越的学生不懂节省,用饮水机里的热水洗脸,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则为了省电,经常把饮水机插头拔掉……种种小事引发的不满情绪,如果一直积压在心里,自己不会化解,不愿意求助,别人也不给予重视,就可能酿成事端。
    ④对各类校园琐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而是应多一份关注,必要时积极干预。同学间不合,师生间不合,为什么会不合?怎样引导那些心灵易“受伤”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而不是固执地囿于自我判断之中?如果学生之间确实因为生活、文化背景差异太大而产生矛盾,能否通过换寝室等方式将他们隔开?这也是一种人性化处理方式。
    ⑤琐事往往不容易察觉,怎么办?有些大学就采用“心灵观察员”的方式,请班干部、寝室室长关注同伴有无心理困惑、不良情绪,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有些学校的班主任、思政课老师,运用各类载体开设“心灵热线”,倾听学生的烦心事,给予帮助和指引。【这都是对学生负责、积极作为的方式。】
    ⑥屠格涅夫说,“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但是,个性的不足并非不可改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来修补和健全。润物无声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就像一缕缕阳光,照进幽暗的“森林”。有时,可能就是老师的一次谈心、一个动作、一个神态,帮助学生拨开心灵雾霾,逐渐学会包容,学会谅解,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对琐事一笑而过。

【问题】
    15.关于文章思路结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6.对待校园琐事,作者的态度是什么?4分
    17.文章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    】。(4分)
    18.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这都是对学生负责、积极作为的方式”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3分)
    19.文章第⑥段引用屠格涅夫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5.A(4分)
    16.作者认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校园琐事,而是应多一份关注,(2分)必要时(采用人性化的处理方式)积极干预。(2分)
    17.设问(2分)自问自答,(1分)引出下文对于琐事酿成祸事的原因的分析。(1分)
    18.“这”具体指代有些学校让班干部、寝室长作为“心灵观察员”,或让班主任、思品老师开设“心灵热线”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帮助与指引。(3分)
    19.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2分)既论证了“校园琐事不能忽视”,(1分)也为下文心理关怀和辅导如阳光般重要的作用做了铺垫。(1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