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

发布时间:2017年4月28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作者:未知文章ID:33303浏览:

【原文】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

【问题】
    8.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误斫昭陵柏树    坐:因犯……罪
    B.左右瞩仁杰令出    瞩:示意
    C.罪止弃市    止:只是
    D.且明主可以理夺    夺:使……改变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须杀之
    B.不惧比千之诛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
    D.陛下何以加之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例,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冤案。
    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
    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
    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实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
    1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参考答案】
    8.C(停止)
    9.B(助词,其他为代词)
    10.C(A项“居然没有发现一个是冤案”有误,B项“有幸遇到了尧、舜”有误,D项“勇于变法,施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有误)
    11.我听说违抗君王,违背君主,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4分。“闻”“忤”“然”各1分,其余句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译文: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魏文帝准备要发配某个人,辛毗拉着文帝的衣摆而劝谏,也被文帝采纳。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和辛毗。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