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选自《元史·许衡传》)
【问题】
8.下面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道者多助
B.乡【为】身死而不受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亦不睨视而【去】 【去】国怀乡
D.【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翻译:【 】
(2)帝欲相之,以疾辞。 翻译:【 】
10.【甲】文中乞人不食嗟来之食,是因为(1)【 】;【乙】文中许衡(2)【 】,是因为其心有主。(2分)
11.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梨树”。请依据【甲】【乙】两段文字和下面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3分)
杨震孤贫好学,通达博览,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荆州王密至夜怀金十斤遗震。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金。密愧而出。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答:【 】
【参考答案】
8.C
(共2分)
9.(1)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2)皇帝想要任用他做宰相,(他)用自己生病为由辞谢了。
(共4分。每句2分)
10.示例:
(1)不失本心
(2)不取无主之梨
(共2分。每空1分)
11.示例:
这三则材料启示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诱惑时,能够不违背道义,坚守“本心”,无论有无别人监督,都不能动摇应有的道德准则。
(共3分。每要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