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任流年如丝辗转,任人世冷暖变迁。有那么一种感情总也写不完,诉不尽。那就是——乡愁。请根据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一年一度的“春运”热潮总能引人关注。“到底是怎样的一股魔力能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哪怕是买上一张无座车票,“站”着也要回家?
这不仅仅只是因为节日传统,是因为有一种特别的文化传统——‘乡愁’在深深吸引着他们。每一张小小的车票背后都有一份让人动容的乡愁。在车票的终点站,有家在那头,家里有父母、亲朋、邻里,还有那些分外亲切的老物件、老陈设,以及童年的记忆。“这些‘数以亿计’的乡愁最终汇流成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材料二:
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中国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大陆,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两岸开放后,高秉涵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过去,他们牵着我的手,从家乡逃到台湾。现在,我抱着他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家乡。这是回馈,更是感恩;这是义务,更是责任。”在2012年台湾“点灯”年度致敬人物评选大会上,荣获年度致敬人物的高秉涵在答谢词中如是感言,牵动了数万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
材料三:
属于“80后”的刘露,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首批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他仅用3年零1个月时间,就获得了在德国通常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位,并取得1.0的最高分,而能取得这一成绩的博士毕业生每年仅有5%。
根据德国有关规定,博士论文获得1.0分的成绩,可以申请该国的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外国学生还拥有优先加入德国国籍的权利。然而,通过论文答辩5天后,刘露就毅然登上了返回祖国的飞机。
“在陌生的国度求学,你会感到祖国是那样真切,爱国更不是一句空话。而学成后回国效力,为军队作贡献,也是我的梦想。”接受采访时,刘露向记者吐露自己的心声。
(1)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乡愁”包含哪些具体的内涵。(3分)
(2)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开播,促发诸多海外华侨的回乡探亲热潮。近日,重庆巴蜀华侨校友团准备回校一解乡愁,学校面向所有学生征集标语,请你也参与拟写一条。要求:上下两句,句式工整,字数在20字以内。(2分)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负责组织归校华侨参与“巴蜀人在外,诉无尽乡愁”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请你设计具体步骤。(3分)
(4)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物象寄托“乡愁”。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象被人们寄寓美好的情感,请你参考下面示例自选一种事物,并简述它所寄寓的美好情感。(3分)
示例:柳:《诗经》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参考答案】
(1)在外游子对家、对亲人深深的依恋和想念;是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是海外华人对祖国养育之恩的赤诚回报。(各1分)
(2)载誉归来荣聚巴蜀,万千情思共话乡愁。
(3)准备: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或创作“乡愁”主题诗歌美文,提前通知各位侨胞准备事宜;(1分)实施:请华侨校友自愿上台朗诵,期间做好照片、文字等资料收集工作;(1分)总结:将朗诵作品配图打印成册,做成“巴蜀人在外,诉无尽乡愁”的美文集,赠与华侨校友以作留念。(1分)
(4)参考答案:红豆。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又名相思子。自古为相爱之人寄托相思的信物。多用于情侣爱人之间相互表达思念之情。(物象介绍1分、结合情感阐释2分)(另外还有枫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