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 缭绫

发布时间:2017年7月13日更新时间:2025年5月7日作者:未知文章ID:33978浏览:

【原文】
    胡服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①。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②、有蹀躞③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④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⑤、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鞧根⑥,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⑦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故事一,北宋沈括著)
    【注释】①胡服: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服装。②长靿(yào)靴:长筒靴。③蹀躞(diéxiè):一种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装饰物。④荐:兽所食草。此泛指草。⑤帉帨(fēnshuì):佩巾,手巾。⑥鞧(qiū)根:套车时拴在牛马大腿后面的一种环。⑦褒博:宽大。

    缭绫
    白居易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①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节选自乐府《缭绫》
    【注释】①昭阳舞人:原指赵飞燕,此处借指唐宫中能歌善舞、得到皇帝宠幸的妃嫔。

【问题】
    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予【使】北时皆见之
    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C.虽败【犹】荣/而【犹】存其环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环【所以】衔蹀躞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
    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
    ▲
    11.《缭绫》“▲”一句从侧面生动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又用“▲”一句突出了缭绫的价值。(2分)
    12.说说上面两篇诗文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赞美了胡服和缭绫的什么特点?(4分)
    ▲

【参考答案】
    8.A(3分)
    9.开元之后/虽仍旧俗/稍褒博矣。(2分,每处1分)
    10.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喜欢茂盛的草地,常常居处(生活/吃饭睡觉)在其中。(意思相近即可)(2分,每句1分)
    11.转侧看花花不定;春衣一对直千金。(2分,每空1分)
    12.(1)作者从款式、颜色、搭配(衣裤、长靴、腰佩等)方面突出了胡服简便(方便、利于骑射、行走)的特点。(2分,角度和特点各1分,意近即可)
    (2)作者从“织”“染”“裁剪”(图案、色彩、花纹、样式)等方面极力描绘了缭绫华美(精美、漂亮)的特点。(2分,角度和特点各1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中国的衣冠服饰,自北齐以来,便全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制。袖子窄瘦、或红或绿的短上衣,长筒靴,有装饰蹀躞的腰带,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袖子窄瘦便于驰射,短上衣、长筒靴都便于过草地。北方少数民族喜欢茂盛的草地,经常居处其间,我出使辽国时都曾亲眼看到,即使他们的王庭也在深草之中。我到辽国王庭时,正碰上刚下过雨,此时过草地,衣裤都沾湿了,只有辽人都无沾湿。他们腰带上所缀的蹀躞,大概是为了佩带弓剑、手巾、算袋、刀子和磨石之类东西的。后来虽然去掉了蹀躞,而仍然保存着蹀躞的环。这种环是用来衔着蹀躞的,就像马车上络马股的革带上的套环,也就是现在腰带上的銙。天子的腰带必以十三环作为分节的装饰,唐初武德、贞观年间也还是这样。开元年间以后,虽然因袭了旧的习俗,而腰带变得稍稍宽大起来。但带钩还是在腰带前端穿孔固定的,而本朝添加分等级的挞尾,表示礼制文明的意味就更浓厚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喜雨

    【原文】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

  • 寄黄几复

    【原文】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 长安秋望

    【原文】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 青春中的落落野花

    【原文】 青春中的落落野花 张悦然 ①高中的日子很单调。我所在的一中是我们市里最好...

  • 临安春雨初霁

    【原文】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

  • 浣溪沙

    【原文】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②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