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写端正

发布时间:2017年8月29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作者:未知文章ID:34508浏览:

【原文】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他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有刪改)

【问题】
    15.在第①节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选项。(2分)
    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A、所以
    B、而且
    C、然而
    D、即使
    16.文章第②节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目的是【    】(3分)
    17.文章④⑤⑥三节的位置能否调换,说明理由。(4分)
    18.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    )节内,理由是:【    】(5分)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
    19.联系全文,第⑦节加点的“他”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分)

【参考答案】
    15.(2分)C
    16.(3分)突出写字潦草出格将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论证要把字写端正的重要性。
    17.(4分)不能。第④节承接第③节分析字写得潦草的根本原因是态度不端正,首先要端正写字的态度,然后使用正确的方法练习,在此基础上再写第⑥节的勤写苦练,④⑤⑥三节是层进关系,且三节内容照应了第⑦节“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
    18.(5分,2+3分)⑥
    该事例主要表现虞世南勤学苦练书法,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能有力论证第⑥节“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这一分论点(中心句)。
    19.4分,1+3分)青年人
    (青年人)要把字写端正
 

顶一下
13
92.9%
踩一下
1
7.1%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