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发布时间:2017年8月30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作者:阳作华文章ID:34553浏览:

【原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阳作华
    ①河水川流不息,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进时,又来了新的水,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根据他所作的地质考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论证了华北平原是由河海泥沙淤积而成的。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1975年,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队在冀中地区发现了任丘古潜山等高产油田,说明了华北平原由沧海变桑田的地壳变化,也有力地证明了沈括的上述论断。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但你可曾想到,它原来也是从汪洋大海中钻出来的哩。根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队的科学考察,大约在20亿年到6亿年以前,古海变为陆地。到了大约10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新第三纪的末期全部露出水面,经过地壳的强烈变化,喜马拉雅山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的高峰——珠穆朗玛峰仍在继续升高。每千年约升高70米。人类居住昀地球,不仅地壳在不断变化,而且各种生物也是变化发展的,并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进化、变异之中。
    ③至于社会现象的运动和变化,比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显得更加明显。人类社会五种形态有规律地依次更替,人们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不必细说了。
    ④总之,“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2分)
    16.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17.假如用以下文字作为选文的结束语,请说说这样处理的好处。(4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果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

【参考答案】
    15.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或:“一切皆变”)。
    【解析】根据标题、开头和结尾处的文字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6.一是道理论证,如这一段中“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引证法)论证了“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二是事实论证,如“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每千年约升高70米。”这几句话也是以珠穆朗玛峰的变化为例来论证“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的。这一段中不管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是为了论证本段的分论点并进而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解析】第②段的分论点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全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中间部分摆事实,讲道理。
    17.从文章内容和结构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这段话主要意思是“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是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前3段文字的总结,明确地道出了文章主旨;从写作方法看,这段话先正面说后反面说,正反结合,突出了中心。
    【解析】原文的结尾也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其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句点了题并且表达得形象生动;相较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这一结尾,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