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斋记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作者:朱舜水文章ID:35233浏览:

【原文】
    勿斋记
    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问题】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参考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