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县海塘记

发布时间:2019年1月7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18日作者:宋·王安石文章ID:37786浏览:

【原文】
    余姚县海塘记
    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求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问题】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往南)
    B.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闻名)
    C.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嘱托)
    D.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劝说)
    17.对文中画虚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B.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C.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D.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2)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19.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谢景初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6.D(3分)
    17.B(3分)
    18.(1)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
    (2)后世的君子探求谢景初的事,知道了他做的事,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19.有长远打算:修建堤坝后,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不恃才自负;爱百姓,关心百姓疾苦: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身先士卒:修建堤坝时,他能够身先士卒不畏冰雪严霜的苦痛,来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
    (5分。答出其中三点给3分,有分析2分)
    参考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漫溢到旁边的农田,这是谢知县主持修造的。堤坝一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继任者(对这堤坝)可以有所了解,能够在他任期结束之前保全这项工程而不至于毁坏。”谢知县本人是阳夏人,字是师厚,名字叫做景初。谢景初的祖上以文才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就凭借文才传承家业了。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身先士卒不畏冰雪严霜的苦痛,来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百姓和谐一致相互劝勉奔走忙碌,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建成了。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于此,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好啊,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而后世的君子,探求谢景初的事,知道了他做的事,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