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采春
乔忠延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梆梆,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张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怎么早已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A
⑦采春B
⑧采春C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得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比她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绿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花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选自《散文百家》2016.6,有删改)
【问题】
18.文中能概括人们在冬天的感受的一个词是:▲(3分)
19.散文的美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请以第④段为例,说说这一段使用叠词的作用。(4分)
▲▲▲
20.请将“!”“?”“。”分别填入文中ABC处。(3分)
A处填▲,B处填▲,C处填▲。
21.请说说结尾段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4分)
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
▲▲▲
22.同样是写春,乔忠延的《采春》先花了大量笔墨写冬天的感受,然后才写到春;而朱自清的《春》则在开头就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请简述理由。(6分)
▲▲▲
【参考答案】
18.煎熬
19.文章第④使用大量的叠词,不仅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春天到来是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而且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韵律)、节奏感和亲切感。(4分)
20.A处填。,B处填!,C处填?。
21.诗人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抒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诗人将春意幻化为诗歌、幻化为一种文化,一种经典传承后人的赞美之情,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2.我更喜欢《采春》的开头,因为这样的开头一方面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冬天的漫长与煎熬,日子过得快与漫长对照,使行文富于变化,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另一方面为后文写“采春”的欢乐作铺垫。
(如果喜欢朱自清的《春》,答法也一样,必须从内容、情感、结构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