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发布时间:2019年3月9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38627浏览:

【原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将者,国①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③,则军士惑④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⑤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⑥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⑦;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释】①国:这里指国君。②縻(mí)军:束缚军队的行动。③政:政务。④惑:困惑。⑤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兵力或少量兵力的各种战法。⑥虞:准备,戒备。⑦殆:危险。

【问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神弗福也    福:
    (2)知胜之道也    道:
    5.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
    B.辍耕【之】垄上
    C.前人【之】述备矣
    D.夫将者,国【之】辅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    翻译:
    (2)辅隙则国必弱。    翻译:
    7.请你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4.【答案】
    (1)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道:方法。
    【解析】
    (1)考察词类活用,考点是原文注释,课上老师都做过重点讲解,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点明是“作动词”,是词类活用。)
    (2)“道”在古文中常用义有:1、道德、道义。2、言说。3、方法。这里取第3种,将课内知识迁移过来就可以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常用虚词“之”的意义。出现了2个释义:一个是语气助词,通常翻译为“的”,A、C、D三项都是此意。B项是“之”字的一个实词义项:动词,到……去。
    6.【答案】
    (1)(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
    (2)(如果)辅佐疏漏,就一定(会导致)国君衰弱/国君就一定衰弱。
    【解析】
    (1)为课内原句,翻译时需要注意:1、没有意义的虚词不必翻译。2、原文省略的部分要做出补充,保证译文通顺。
    (2)句中的“隙”“必”需要用现代词语替换,难度稍大。另外需要注意调整译文的语序。
    7.【答案】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有:1、曹刿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2、鲁庄公判案忠于职守,取信于民,鲁国上下一心。3、曹刿军事判断准确,鲁庄公言听计从。
    【解析】《曹刿论战》课文讲解中,老师一定已经讲过鲁国能够取胜的原因。在这里,只要结合《孙子兵法》中“知胜有五”中相关内容阐述即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