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问题】
6.阅读【甲】文画横线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图景。(1分)
答:【 】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 】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 】
9.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甲】【乙】两文都是他在贬谪之地所作。同样是对月抒怀,【甲】文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乙】文则借月夜美景排遣胸中的①,表现出他旷达的胸怀。【丙】文记载了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他采取驱赶富人回城、②、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由此看来,他虽身处逆境,却具有“③”(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的胸襟。(4分)
10.初三即将毕业分离,同学们舍不得三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时期,谈谈你对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认识。(2分)
答:【 】
11.古诗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答:【 】,【 】
【参考答案】
6.答案示例:皎洁的月光倾斜在朱红色的楼阁上,它在慢慢游走,穿过低垂的雕花窗户,月光被窗棂分割、打碎成无数条细碎的光带,照着没有睡意的人。(1分)
7.答案:想 一起(2分)
8.答案示例: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潭清水似的清澈透明。(2分)
9.答案示例:①苦闷
②调动守城军队,修筑长堤拦截洪水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共4分)
10.答案:月亮有圆就有缺,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如此。同窗三年的我们即将分别,这是人生中的必然,我们也不必为此伤心难过。(2分)
11.答案示例: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