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

发布时间:2020年2月21日更新时间:2023年10月21日作者:未知文章ID:42066浏览:

【原文】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参考答案】
    1.C
    2.C
    3.B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