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发布时间:2020年7月18日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8日作者:纪昀文章ID:44183浏览:

【原文】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问题】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杮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获有所/闻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
    C.相与步【于.】中庭(在)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
    12.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14.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分)
    答:

【参考答案】
    10.C
    11.D
    12.B
    13.(1)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却没有找到。
    (2)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凭常理主观推断呢?
    14.道理:对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践出真知)。联系实际: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有美堂暴雨

    【原文】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 赤壁

    【原文】 赤壁 姚文焱 天空木落石崔嵬,怀古凭轩倦眼开。 【山势欲奔吞浪住,江光丕...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 将下面的词语扩展成为一个不少于130字的语段

    【问题】 12.请你将下面的词语扩展成为一个不少于130字的语段。 春雨 嫩绿 嫣红 要求...

  • 别云间

    【原文】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

  • 探春

    【原文】 探春 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