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④有粮者亦【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①探求;②没有;③派,让;④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