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传不习乎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0.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分)
11.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2分)
【参考答案】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教导。
③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
④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曰,说。相长,互相促进。句意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中重点词语有:与,和。交,交往。句意为: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梳理语段内容,根据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弗学……”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活动主题“学会反思”,从两段材料中选取恰当的语句即可。
所选语句要能支撑“学会反思”这一主题,例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再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案:
(1)①味美;②教导;③喜爱,爱好;④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3)示例: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4)示例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示例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