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

发布时间:2021年3月17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25日作者:未知文章ID:47287浏览:

【原文】
    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③.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④,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g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③寝:搁置。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问题】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或】至旰食    【或】王命急宣
    B.【会】契丹犯边    多【会】于此
    C.【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康肃笑而遣【之】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参考答案】
    【分析】参考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或:有时。后句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或:有时。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前句句意: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会:适逢。后句句意:大多都在此集会;会:集会。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则:那么。后句句意: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则:那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前句句意: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之:代词。后句句意:康肃公笑着把卖油翁打发走了;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为: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故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恶,厌恶,讨厌。岂,怎么。效尤,效仿。句意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②句中重点词: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为: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答案:
    (1)B
    (2)C
    (3)B
    (4)①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②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