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问题】
⑴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在空格中写出答案。(2分)
①杨诗 对象:【 】 心情:【 】
②王诗 对象:【 】 心情:【 】
⑵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4分)
【参考答案】
(1)①早春;欣喜。②残春;惆怅(或惋惜)。
(2)①所写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②杨诗用想像中的盛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想像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留住)的惜春心情。
《城东早春》赏析:
这首诗初读起来好像很随意的,写早春景象并无精致的描绘或不寻常的意思,说绿柳刚绽出少许黄芽,就是突出了早春的“早”。妙在后两句的反衬。“上林”用汉代皇家林苑代指唐都长安的繁华之地,这种地方到了花开似锦时,全城的人都涌去赏春了,那真是热闹,不过也就是眼花缭乱,满耳喧腾吧,其实是无趣的。反过来再看面前点点若有若无的柳芽,虽幼弱虽清冷却内蕴着勃勃生机,苦于冬寒的人不经意间发现了它,自会心头一动,油然而生欣喜。群芳的秾艳与世俗之人相逐为乐的热闹是一种配合,柳芽的“清”与诗人独有的敏感是另一种配合,而后者正因前者得以凸显。美是为懂得美的人而存在的,故“城东早春”只是“诗家清景”。
还不止于此。这诗中的对照又可以理解为哲理的寓言:凡庸之众,大抵随波逐流,事成而后见,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识得事物含而未露的微妙。此诗用轻松的语言写日常景象而寓理趣,已开宋人之先河。(选自骆玉明《美丽古典》)
《雨晴》赏析: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