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蛋俗品谈
蛋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遗址中,如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均有鸡的遗骸,可以推断当时黄河流域居民早已经开始养家鸡。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则出土有成批的鸡蛋。
禽蛋不但能养人,还能医人。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鸡子(即鸡卵)气味甘、平、无毒,卵白(主治)目热赤痛,止烦满咳。卵黄……醋煮,治产后虚及痢,小儿发热。煎食,除烦热……蛋在给人类提供营养的同时,也在丰富着我们的语言。仅举几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先民的智慧。“以卵击石”“见卵求鸡”“危如累卵”“鸡飞蛋打”……从以上成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思维注重形象性和务实性。
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和生命的象征。《艺文类聚》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生育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真有及其重要的的地位,围绕生育也就产生了种种求子蛋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婚庆的嫁妆里有一红漆“子孙桶”,桶里放若干煮熟染红的喜蛋。男家亲友中不孕妇人便前往讨要喜蛋,据说吃了喜蛋很快就会有喜。鸡蛋是产妇的滋补佳品,此俗全国多有流行。妇女生孩子后,亲友看望也少不了要送鸡蛋。孩子出生后,女婿要及时到岳父母家里“报喜”。此类习俗全国各地不胜枚举,各地略有不同。人们借助禽蛋祈祷、祝福、庆贺新生命的降临,表明它和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含有哦最深沉的民族文化记忆。节日蛋俗作为众多节日风俗众的一项,在民俗文化的映照下,展现了节日文化的多姿多彩。西方国家每年春天庆祝复活节。彩蛋是复活节的象征,寓意新的生命期待幸福生活。蛋俗表达了人们祈福纳祥的心理。中华传统节庆的蛋俗也是在春天或初夏上演的情景剧,一次在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里呈现。
古人春节吃鸡蛋驱邪避瘟。河南至今还有过三月三节吃鸡蛋的风俗,“三月三,吃鸡蛋”当是临水孵卵的遗风。江南各地此日有吃荠菜煮鸡蛋的风俗。三月三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壮乡除举行重大歌会外,此日要吃五色蛋。三月三歌会青年男女交际,有碰彩蛋习俗。古代寒食节蛋俗包括雕画鸡蛋、送彩蛋等。据说吃彩蛋能“发积藏,散万物”,“补益滋味”。东北地区清明这天,要吃煮鸡蛋。俗云:清明不吃蛋,穷得团团转。今天,山东即墨、莱阳、东营等地还保留着清明吃蛋的习俗,据说能使庄稼免遭冰雹之灾。台湾地区民众清明整修祖墓时也有食蛋之俗。全家人围坐在坟墓四周剥食红色鸡蛋,蛋壳就撒在墓地四周,表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之意。
端午节蛋俗内容更是特征鲜明:一是吃蛋习俗广泛流布。东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等地均有端午节吃鸡蛋祛病避邪的习俗。二是表达祛瘟辟邪渴求平安之意。给儿童“额头及手足心”抹上雄黄酒,以祛毒虫辟邪。吃鸡蛋习俗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三是亲情互动娱乐交流。端午节斗蛋则是孩子们玩乐的游戏。我国东北,浙江宁波、绍兴,安徽、江苏、广东等地,都有类似习俗。
【问题】
5、下列说法不能推断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中发现鸡的遗骸。
B.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均有鸡的遗骸。
C.当是黄河流域居民已经开始饲养家鸡。
D.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出土成批的鸡蛋。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蛋占据着重要地位。
B.禽蛋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还可以用以治病。
C.有关的蛋的习惯用语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D.蛋在中国文化中是生育和生命的象征。
7、根据原文提供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形象性和务实性。
B.人们借助禽蛋祈祷、祝福、庆贺新生命的降临,表明禽蛋和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吃鸡蛋、雕画鸡蛋、送彩蛋、碰彩蛋扥蛋俗均表达了人们驱邪避瘟、祈福纳祥的心理。
D.中华传统节庆的蛋俗有着一下鲜明特征:一是食蛋习俗广泛流布,二是表达祛瘟辟邪渴求平安之意,三是亲情互动娱乐交流。
【参考答案】
5、C(此项系根据“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均有鸡的遗骸”推断的结果,不能反推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这个结论)
6、D(偷换概念。“中国文化”应为“中国古代文化”)
7、B(A偷换概念“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应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C张冠李戴,“碰彩蛋”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交际时的习俗,D偷换概念,“中华传统节庆”应为“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