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从状元到资本家的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清朝咸丰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他读书很勤奋,十六岁就考取秀才。但不久他因家道中落辍学,长期以游幕为生。光绪十年(1884),张謇重操科举旧业,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但此后四次参加会试均遭蹉跌。张謇心灰意冷,把自己多年常用的一套考具也扔掉了。光绪二十年(1894)春,张謇迫于父命再次参加会试,却不料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但张謇因父丧而循例回籍守制。
甲午战争使世界和中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张謇在替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强调指出:“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今更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强国之资,逐渐蚕噬,即日可待。”他初步意识到外国资本输出比商品倾销更为可怕,因此主张尽快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建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抵制外资设厂和洋货倾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苏州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镇江在籍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丁立瀛无所作为,可是张、陆却同时在通州、苏州办起了大生纱厂和苏纶纱厂。由于两人都曾中过状元,便成为19世纪末年轰动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状元不做官却转行办厂,这个现象诚然怪异,但是并非偶然。19世纪末年,民族资本非常幼弱而又渴望发展。根据历来痛苦的经验,民族工商业者极端害怕同封建官僚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之类企业内部建立共事关系。他们把与官府打交道视若畏途,迫切希望有一种中间力量可以充当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桥粱。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这种“绅通官商之邮”对于早年民族近代工业的刨办,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大生纱厂最初定为官招商办。但通海地区商人财力薄弱,筹资有限,张謇只得硬着头皮向官府求援,请领“官机”折价作为官股,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所谓“官机”,原系张之洞于光绪十九年(1893)为湖北南纱局定购的四万余锭的纺纱机,已经闲置锈烂了整整三年。就这样几经周折,拖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但资金周转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张謇走投无路,只有“卖纱收花,更续自转,至不能有花纱,则停车而闭厂”。幸好纱价一路看涨,大生纱厂才站稳了脚跟。到宣统三年(1911),大生一、二两厂共获净利370余万两白银,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其他各种企业的本钱。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始,张謇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建成通海垦牧公司,还先后建立了广生油厂、大兴面厂、资生铁厂等十几个企业,在辛亥革命前夜,通海地区已经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学堂,而首先是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设“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中学和十几所职业学校。
但是,正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蹇时乖一样,大生集团的道路也是坎坷崎岖的。这个集团到1922年已经由于发展过快而出现资金短绌的窘态。1925年情况更为严重。张謇被迫把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接办,苦心经营三十年的企业体系濒于土崩瓦解。1926年7月17日张謇病故。这年春天,他曾赋长诗以抒忧愤,其结语是:“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这不仅是他暮年的自我写照,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
【问题】
19.根据文意,说说哪些因素使张謇能够“状元办厂”,“绅通官商之邮”。(4分)
20.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请说明这篇传记真实性的特征体现在哪里。(5分)
21.探究文中张謇写的长诗的“结语”,说说你的认识或感想。(谈一点即可。要有观点,有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9.(1)甲午战争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出现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2)张謇已具有兴办实业、抵御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商品倾销的思想。(3)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使他获得创业机会。(4)他是在官籍的乡绅,能够联系官商两方面,符合民族工商业者的需求。(时代需求是张謇诞生的大前提。文章第2段交代的“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是背景。张之洞的作为是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这是客观条件。张謇自身也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文章第2段介绍了张謇的思想情况,他具有“办厂”的内在动力。第3段一开始就透露了张謇等“在籍”乡绅的特殊身份,然后又比较详细地说明了他们“可以充当他们(民族工商业者)与官府之间的桥梁”的作用。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20.(1)实事求是,不隐恶,不溢美。(2)把传主放到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大意相同即可。学生如谈及“不虚构”,也是对的,但虚构与否仅从文章本身难以判断,所以不作答案)
21.观点鲜明,2分;论说合理、充分,4分。
[解析]张謇结语的大意是:在动乱频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兴办实业、图强兴国的梦想无法实现。文中还说:“这不仅是他暮年的自我写照,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这指出了其典型意义。所以,应该抓住“覆巢”和“完卵”两个要点思考;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