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发布时间:2021年8月12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0748浏览:

【原文】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它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
    ⑿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⒀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⒁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有删改)

【问题和参考答案】
    8.概括第①段画线句中作者“震撼”的具体原因。(3分)
    【①爱荷华的日落很晚;②落日的景象极为壮丽多姿,充满力量。】
    9.分析第③段写作者小时候读《飘》的困惑,用意是什么?(4分)
    【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照应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10.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赏析标题“西方的光,东方的影”。(4分)
    【内容上: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抽象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感染力。
    形式上: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饬简洁,高度凝练。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考的意义。(4分)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东西方的审美观念迥异,东方强于感官,西方胜于逻辑,原本各有所长。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接受西方的审美观念,而丢弃东方审美观念中的独特价值,则是不足取的。这种思考对当下人有警醒的作用。在文化观念碰撞日趋频繁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充分看到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美,更需要深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发现其价值,不要陷入文化虚无的泥淖之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