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葬的警示

发布时间:2021年8月27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刘醒龙文章ID:51094浏览:

【原文】
    送葬的警示
    刘醒龙
    在我来到胜利镇约一个月的一天中午,我刚上床准备稍事休息,窗外遥遥地传来了一阵鞭炮声,随后又传来了一阵阵的号乐声。开始,我还以为是谁家的新郎娶新娘,待推开窗户看后,才知是一队送葬的人群。
    正在看时,队伍中不知是谁吆喝一声,那八个抬着黑漆棺材的男人,齐刷刷地跑将起来,道路起伏不平,那黑棺材竟像一艘舰艇一样在海涛中豪迈挺进,脚下踏起的尘土亦如那蒙蒙的水烟。
    在那一刻里,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直到他们跑过小镇,消失在镇子外面的原野上,我仍于窗边作久久的伫立。
    在那一刻,我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生命的葬礼,在我看来它俨然是一种展示生命的庆典。旧的生命在新的生命的肩上不正是继续在作一种强大的延长吗?
    然而,毕竟有一个生命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对于某个个体来说,这是一万种悲剧中最悲的一种。
    因为,世界上唯有生命不可替代,不可作伪,不可被人摆布。
    那天黄昏,我一个人爬上镇子后面的小山,山上有一纪念碑,那是为悼念在本世纪上半叶那场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血与肉的洗礼中,镇上死去的那些人而树立的。在我绕着纪念碑穿行在没膝深的荒草中时,我不能不又一次想到死亡。
    不管我们想还是不想,死亡每时每刻都在身边窥视着那种有机可乘的破绽,随时都有可能突袭我们。令人想不通的是,如今的人特别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竟如此地不将生命当作一回事,且不说动不动用刀砍杀别人,就连对自己也那般的刻薄,甚至仅因大腿不好看不能穿超短裙就可以去寻短见,仿佛真的如此便能再活第二回。
    我至今只目睹过爷爷的死亡,那是一个深秋,爷爷已有半个月不能进食了,那晚,一家人都聚在爷爷的床前,此时的爷爷,除眼皮能眨,其余一切都已先行死去了,父亲替爷爷穿上寿衣、寿鞋,然后坐在床边作父子俩最后的相望。就在这时,爷爷嘴唇忽然动了一下,像是要说什么,猜测了一阵,父亲拿起寿帽问爷爷是不是要将它戴上,爷爷的眼皮眨了一下,下巴也像点了一下。父亲给爷爷戴上寿帽后,爷爷便永远地将眼皮闭上,可脸上分明是一派无奈的神情。只是心知死亡的不可挽回,才只好随它去了。
    我想起爷爷的死,那时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可那一刻里,我才发觉自己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我像小孩一样,害怕去碰一下爷爷那正在发僵的躯体,甚至害怕去停放爷爷的屋子,害怕送爷爷去火化!我不明白,生命你为何这么脆弱,为何只有这仅有的一次呢?
    在荒坡上徘徊时,四周安静极了,只有山风偶尔来作一回短短的光顾,我伫望着那条刚有送葬队伍跑过的小街,心里突然明白,为何那些送葬的人群要如此张扬。它实在是要告诉众人,一个生命消失了,哪怕它活得再长,也还是要死的,那么趁着还活着,我们要万般珍惜。所以,送葬只是一种形式,它的真正意义是在警示我们: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没有死亡,活着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是怎么个活法。有的人用智慧和思想,有的人用灵魂和血肉。这一点于作家也不例外,而我由于智慧的匮乏、思想的浅薄,便只能选择用灵魂和血肉来写文章了!唯有此,我流浪的精神与情感,才能找到笔尖那么大小的家园!

【问题】
    14.文章开头写到作者听到送葬的鞭炮声和号乐声,还以为是“谁家的新郎娶新娘”。
    请找出后文与之相呼应的对这次葬礼议论的一句来。(5分)
    15.结合作者在文中举到的例子,说说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活着,不应该怎样活着。(5分)
    16.为什么说“送葬只是一种形式”?它给我们的警示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17.下列对本文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6分)(    )
    A.本文以“送葬的警示”为题,揭示出文章的切入点与其主旨之间的关系,使人对它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B.作者在开头写了一个偶然看到的送葬场景,并对它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并由此引起一系列联想。
    C.在本文中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感情倾向十分明显,表现出作者对崇高生命的敬意和对现实的忧虑。
    D.作者在文中详尽地叙述了爷爷的死,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此的无限哀伤,以此说明送葬对人们的警示。
    E.文章在最后点明了主旨:人应当活得有意义,由于智慧的匮乏和思想的浅薄,我应能找到笔尖那么大小的精神家园。

【参考答案】
    14、答案:“我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生命的葬礼,在我看来它俨然是一种展示生命的庆典。”
    15、答案:人活着应当珍惜生命像革命先烈那样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奋斗,“用智慧和思想”,“用灵魂和血肉”为人类作出贡献;而不应当“动不动用刀砍杀别人”,“因大腿不好看不能穿超短裙”就去寻短见,不把生命当作一回事。
    16、答案:因为送葬只是人们对死亡认识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警示我们:死亡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不能逃避,关键是怎样活着。人活着应当有意义,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17、解析:D项“为了表达自己对此的无限哀伤”分析错误;E项“由于智慧的匮乏和思想的浅薄,我应能找到笔尖那么大小的精神家园”曲解了原文。
    答案:DE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