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葡萄秋声
赵忠祥
在秋天的水果中,我最喜欢葡萄,喜欢它的种种滋味,喜欢它的晶莹之状,喜欢它玛瑙般的色彩,喜欢它一串串一簇簇一拥而上紧紧拥抱的形态。如果要我选秋天的形象大使,我会首选葡萄。诚然“霜叶红于二月花”,如诗的红叶是秋之特点。但那须远望,看层林尽染,那如火的枫叶在太阳的光影下,摇曳生姿。而葡萄不仅可远观,也可近看,还可供人品尝。这甜酸参半的如珠之果,才名副其实占了水果这个“水”字。葡萄是甜甜的有点酸溜溜的水做的,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那葡萄就该是倾城倾国的美女了。美人还须搭配英雄,你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出征之际,拥杯醉于葡萄美酒,更觉壮怀激烈,顿生豪迈之气。
酿成美酒把葡萄的魂留住,从古至今,美酒离不开葡萄。茅台是好酒,但葡萄酒却是美酒。古代用夜光杯,现代用水晶般的玻璃杯盛酒,为的是看它的美色,可闻、可观、可品。这其实是纯正的秋色秋香,而秋天的枫叶绝无这般红艳可人的汁液。
秋天是收获的时令,同时也是万物从盛至衰的季节,于是北宋文人欧阳修在《秋声赋》中,略带悲怆地写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交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
人都想永葆青春而厌惧衰老,此种心情,即是壮年盛名之士亦不可免。
我在这幅拙作之中,补二雏鸡,用清悦之稚音划破“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肃杀之气。画本无声,但颗颗硕果似欢颜笑语,反古人之悲凉,永驻缤纷之欢畅,故题“秋声”。
咀嚼着古人名句,在秋实中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变化,是人生一大享受,既有酸甜的,又有微涩的。葡萄的美不全因为它珠玉般的外形,还在于它淳真的甘冽之味绵远悠长。虽然有几分酸涩,但却让人感觉到亲切,就如同人生,总免不了有艰辛,有坎坷,幸福的“甜”与失落的“酸”总是交织在一起,让人留恋,让人忧愁。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冲击平淡而增加几许快乐,才会有累累秋实的收获。可以这样说:“【葡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段再现。】”
喜爱秋色,也就更加喜欢葡萄,着墨于那累累果实,一笔一画经心,在重墨里皴笔,在轻点中赋情,一叶一果,都是秋天的收获,在墨色中,也隐藏了我的心思,那一粒粒果实正是对生活的寄托。再画上两只鸡雏去划破那无言的秋色,也增添几许闲情逸致。
常常想躲开闹市,于武陵仙境中去寻找一片桃花源。但我不想与桃花为伴,因为它虽有些许风流、些许妖冶,而风情极短。我只想寻到一架葡萄,支上一张竹椅,惬意地沉醉,沐浴着轻轻的鸟语花香与月光秋露,看着那一串串果实珠圆玉润,该是多么地幸福啊。在七夕的夜晚,去倾听牛郎织女的表白,那细细的丝藤绊住我的尘心,从这里一直攀到银河。
记得徐渭在寂寞之余曾写过一首《题墨葡萄》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把人生的追求当作了遗恨,把自己笔下的葡萄当成了发泄的弃品,他对于秋的领悟显然不够深刻。人要修得一种境界,就是享受大自然并沉醉于天籁之中。我于此处也和一首来步文长原韵罢了:“秋声欲问喜盈盈,挥墨淋漓笑晚风。心底明珠焉肯卖,闲情仍在野藤中。”
秋声葡萄,赠给每一位我爱的人,人在春华秋实中感受无尽轮回,我想用我画的每一颗果实,每一粒心中的葡萄,在收获的秋天去奉献,当然,可能有少许的酸涩……
(有删改)
【问题】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愿意选葡萄为秋天的形象大使主要是因为葡萄是甜甜的有点酸溜溜的水做的,像倾城倾国的美女。
B.“秋天是收获的时令,同时也是万物从盛至衰的季节”一句,概括了秋天的季节性特征,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C.第8段中,作者提及“桃花”和“葡萄架”,表达了对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否定和对葡萄架式生活理想的向往。
D.作者步《题墨葡萄》的原韵和诗一首,表达了享受自然、沉醉天籁的积极的人生追求,与徐诗相比,境界顿出。
E.标题中的“葡萄”二字是贯穿本文的线索,随着文脉的延伸,其意义也由“实”到“虚”。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写到枫叶?(3分)
19.欧阳修《秋声赋》里的“秋声”和作者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秋声”有何不同?(5分)
20.根据文意,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葡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段再现”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7.答案:AC
评分:共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8.答案:用如火的、摇曳生姿的枫叶作为衬托,更加突出葡萄才能代表纯正的秋色秋香秋味,强调了作者对葡萄的偏爱。
评分: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1分。
19.答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借秋色、秋容、秋气,描绘了草木凋零、山河变色的萧瑟之景,引出了“凄凄切切”的秋声,流露出凄然苍凉的消极情绪。本文作者反古人之悲凉,在画作中着墨于秋实之外,再补二雏鸡,用清悦之稚音划破古人悲秋的肃杀之气,体现出作者闲适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评分:共5分。共5个要点,每个1分。意思对即可。
20.评分:共6分。“结合文意、理解准确”3分,“结合实例谈感悟”2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