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 】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 】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 】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 】的那样。
【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C.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D.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参考答案】
17.答案:D(第一处:美学和艺术美学,是总体及其具体分支的关系,用“运用”较为合适。第二处:该句转折,提出问题,只提到了“全”与“粹”矛盾的一面,没有提及统一的一面,所以应是“相互冲突”而非“相反相成”。第三处:浪漫主义,指一种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与原文内容不匹配;形式主义,指一种脱离现实内容,只关注表现形式的艺术思潮,符合原文中过于讲求“抽象”“提炼”的意思。第四处:提出,语气普通,强调观点从无到有生成的过程,这并不是原文特别想强调的;指出,则强调观点及其方向立场上的正确性,观点的权威性更强,因此更符合文章末尾收束的意图。)
18.答案:C(该句用到两处“似乎”,表意模糊,用以提出问题,留待后文反驳,故不可选B和D两个不留余地的断言。先有“全”和“粹”两个关键点,与“又全又粹”的要求,其并行兼有之后才产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故顺序上应是“又全又粹”在前,照应“全”“粹”,将条件更进一步,“矛盾”在后,抛出结果与问题。C项表达与衔接恰当。)
19.答案:A(“美”与“表现”不能用同一个动词恰当地搭配,需要拆开分述;“完成”某项工作,可与“表现”搭配;“形成”某种抽象结果,可与“美”搭配;“美”应是最后结论,放在“表现”之后,所以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