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①,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②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注释:①嚣嚣:百姓苦苦哀叫。②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问题】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囹圄而免刑戮 虚:使……空
B.更节修行,各慎其身 更:改变
C.而主不收恤 恤:顾虑
D.是以牧民之道 牧:统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宁伪睡以觇之
C.刑戮相望于道 儿童相见不相识
D.下虽有逆行之臣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B.而暴乱之奸弭矣
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
D.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②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巩固政权借鉴。
B.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败亡。
C.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显作者的政见。
D.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呵成。
1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3分)
【参考答案】
7.(3分)C【解析】(应为“救济”)
8.(2分)C【解析】(C项前者“相”,相互;后者“相”偏指“我”。A项“而”表修饰,
“而且”B项“以”连词,可译为“为了”D项“虽”,即使)
9.(3分)A【解析】(“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错)
10.(4分)【解析】
①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2分)
(译出“利”给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
坏事。(2分)(译出“与”后省略的成份1分,句意通顺1分)
11.(3分)【答案】B(“直接”错,文中为“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
12.(3分)【答案】(每点1分,三点3分)
①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②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
③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参考译文】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