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4日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4230浏览:

【原文】
    甲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群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乙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①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注:①魏郑公:指魏征。

【问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温彦博【案】验此事(    )
    ⑵【寻】已悔之(    )
    ⑶而魏郑公【之徒】(    )
    ⑷【恨】其不思(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言者不直
    【乃】赐绢二百匹
    B.岂【以】此小事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
    C.【虽】在无私
    【虽】其忠诚所自至
    D.征既【为】人所道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⑵能知其有此者,以书存也。
    20.乙文称太宗为“贤主”,认为魏征是“贤臣”,从甲文看,太宗之“贤”具体表现是⑴【    】;⑵【    】;⑶【    】。
    魏征之“贤”具体表现为⑴【    】;⑵【    】;⑶【    】。(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21.结合甲文君臣“对话”和乙文君臣“对立”,试对唐太宗或魏征作简要评价。(3分)

【参考答案】
    17.(3分)⑴审查,追究
    ⑵随即,不久
    ⑶这些人
    18.(2分)C
    19.(4分)⑴没有听说过大臣不留心安邦治国的大事,而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2分)
    ⑵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有他的奏章还存在。(2分)(意到即可)
    20.(6分)太宗之贤:重事实,不偏听偏信;不因小事而否定别人的大美;主动询问自己的过失;善于反思,勇于改错;虚心向大臣请教,奖励忠良之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魏征之贤:用人无私心;劝谏太宗几百次;敢于指出太宗说话不足之处;表明以身许国,直道而行的决心;希望做良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21.(3分)观点:1分;分析有理有据、客观辩证:2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夜归鹿门歌

    【原文】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

  • 自咏

    【原文】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

  • 山行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 苏幕遮

    【原文】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 十五从军征

    【原文】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

  • 碎砚诗

    【原文】 碎砚诗 (清)张锦芳 已坠同遗甑③;深耕愧寸田。 试当初洗日;摔碎未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