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杜之仁心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问题】
22.文章提到有人认为“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请你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找出和“宁苦身”相对应的一句诗“【 】”。(2分)
23.从三首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两位士大夫相同的高贵品质【 】(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他们都具【 】的思想。(4分)
24.文章运用了【 】表现手法,对两位士大夫作出了相应的评价。(1分)
25.在评价杜甫和白居易诗歌时,作者认为老杜境界略高一筹。你同意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22.(2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3.(4分)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心忧百姓。
24.(1分)对比
25.(5分)同意。因为杜甫对百姓的疾苦有切身的体验,白居易没有因此杜甫的描写和表达更加真实。况且杜甫的创作具有原创性,白居易只是在杜甫的基础上接着说而已。等等。
不同意。白居易身处高位而能心忧百姓疾苦,比杜甫身临其境,更为可贵。同时,虽然杜甫开创了这类写作题材,但白居易不但有所继承,还有所发展。等等。
(判断1分,理由答对一点得2分,理由答对两点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译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道:“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少安睡过,长夜茫茫,全身沾湿,如何捱到天亮!哪里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穷人都住上房子,露出笑脸,(任它)刮风下雨,房子巍然不动,稳如泰山呢?唉!什么时候在我眼前能高高地出现这样的大楼,那时,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漏,挨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写道:“怎么能得到万里大的布裘,让天下人都能盖裹到。都像我那样始终感受温暖,天下没有贫寒的百姓。”《新制绫袄成》写道:“老百姓那么贫寒无法帮助他们,我一个人独自温暖这是什么心情。心中想着农民的苦处,耳中听到了他们饥饿寒冷的呻吟。争得万丈长的大裘,让洛阳城的百姓都能盖到!”都是他们自己承担百姓不幸的罪责啊。有人说杜甫宁愿让自己受苦也要让别人得到好处,白居易诗中意思推广自身好处让别人也能受益,将二人的想法作比较,杜甫思想是难得的,然而杜甫自己饥饿寒冷进而怜悯别人的饥寒,白居易吃饱穿暖却能怜悯别人饥饿寒冷。忧鏊操劳的人容易产生善良的担忧,安逸享乐的人大多由于不思虑而有了过失,安乐能生忧虑应该更好。有人又说白居易做官稍微显贵些,而杜甫地位特别低下,杜甫诗写得早,白居易诗写得晚。地位高的应该更急迫些,地位低的可慢些;前面的人倡导,后面的人附和他。总而言之,那么杜甫的仁爱思想稍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