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只就文章家论之。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鲁,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话,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
【问题和参考答案】
22.文章中所谓“文章本色”指的是【文章所体现的真精神及作者的修养见识。】(2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3分)
A.作者认为那些绳墨布置,奇正转折等所谓专门师法,都不足取,写文章关键是内心要有一段“精神命脉骨髓”。
B.所谓具千古只眼,就是说作者应该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有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慧眼独具。
C.作者认为陶渊明虽然不擅长音律,但是能够信手写出,所以就是第一等的好诗。
D.作者认为写作者本色卑下,不但文章不能工巧,而且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见解。
24.作者认为要使文章具有“精神命脉骨髓”应当【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
(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5.这篇文论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对比、对照、对比论证等】(1分)
26.关于文章章法与作者修养见识之间的关系,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作者观点:应该以修养见识为主,即便没有文章章法,只要修养见识达到一定的水准,自然就是好文章。(2分)
是否认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附:参考译文】
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
虽然文章的规矩布置,正变转折,自有专门的师承法则;至于其中存在的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则不是洗净心底的陈见、超然于事物的外表、具有不同于古今的独到之见的人,是不足以与他谈到这种境界的。现在有这样两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拔俗,所谓有不同于古今一般识见的人,即使没有持纸笔苦思冥想,学做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随手写出,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然而决没有世间的俗气和迂腐寒酸的味道,便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种绝好文字;另一人却还是世尘中人,他虽然专门钻研学写文章,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尽其所能,然而翻来覆去,终不过是这么几句老妇人的舌上常语,要寻求其中所谓的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的识见,是绝对没有的,这样文章虽然工整,却仍不免是格调低下的。这是文章的本色问题。即以诗为例,陶彭泽没有专门计较作诗的声律,雕琢句子文字,只是随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这是什么道理?是他的本色高卓。自从有诗以来,追求声律、雕琢句文、用心最苦且创立学说最严格的人,没有比得上沈约的。他苦苦化费了一生的精力,使人读他的诗只见种种束缚和限制,整卷累篇,竟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这是什么原因?是他的本色卑下。本色卑下,文章自然不能完善,何况不是他本色的那些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