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谒圆明园
⑴季节大约是在秋末,同窗约我去圆明园,我答应了。那一夜,隔着绕着爬山虎的窗子,望着徘徊在云间的明月,我怎么也不能入睡。
⑵对于圆明园,我从不敢说游。尽管它仍然叫“园”,也仍然保持着园的地位和声名,但它已经没有了园的姿色。世界上无论哪个园,所保存与呈现的差不多都是人类的文明,唯独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到圆明园不是游览,不是欣赏,也不是消闲,既不是乘兴而去,也不是兴尽而还。去任何一个园归来,心情都是一种愉悦,一种尽日的繁杂与劳顿散释后的轻松,而去圆明园却【仅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
⑶像去朝拜我梦中的圣殿,到圆明园我的情绪就陡然变了。一步步行进,像是走向一处荒芜的墓地。那墓地埋葬的不是别人,似乎正是我的父母兄长,即使过了许多年,那心情还是异样地沉重。想写点什么,又一直没敢写。我感觉他伤得太重,我不想轻易地碰他的伤痕。我怕他疼。
⑷然而等我决心要写一写他的时候,岁月却已经遗落了十数春秋。路怎么走,水怎么绕,桥怎么过,差不多都已经淡忘了。不过,也有忘不了的,就是那路旁的大杨树与湖畔的小花草。已经是秋末天气了,湖畔却还开放着那么多的小花草,紫色的最多,间忽也有红的,蓝的,虽不像春天的花儿大朵大朵地开,却也是毕其全力。还有,就是那秋色斑斓的杨树叶子,在惨淡的秋云下瑟瑟地响,仿佛在低声地唱歌或是吟诗。像是悲歌,也像颂歌;说是赞美诗,也像是挽诗。为了谁呢?悲怆为了谁?欢欣又为了谁呢?
⑸其实,最使我忘不了的是那些石头。直立着的,横躺着的。仰卧着的,斜依着的,像一块块骨头,像一条条脊骨,依然散着凛然的豪气,散着千古不息的光芒。穿行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或依在那一条条脊骨旁边,我总能听到一种声音。不是箫声,也非天籁,但却是那么地动人心魄。像石头与石头在撞击,像骨关节在活动时发出咯吧咯吧的声响。多种声音汇在一起,像江河滔滔,像风走松林。在那声音的洪流中,我十分细心又十分小心地分辨过,我想听听哪一种是母亲低声的哀怨与叹息。然而竟没有。完全是母亲随了我的父兄,挥着拳头,在奔走,在呼号,在呐喊。轰然而响的像是雷声,像是春天的雷声沿着大地在迅急地滚过。历史走过了一百年,那声音就足足地回响了一百年。那是母亲与父兄的声音汇在一起,是皇天与厚土的声音汇在一起,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声音汇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同仇敌忾!那才是真正的气壮山河!
⑹不管放火的人有多么残忍,烧得了圆明园,他却烧不了中华民族的骨头!可以掳掠走我们的财富,却掳掠不了中国人民那一腔豪气。只要有骨头在,只要有那一腔豪气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就还可以创造——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啊!
⑺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绕梦断圆明园。风雨之中,明月之下,或踏着青霜,或披着白露,我的心,我的魂灵,时时在那石头之间穿行。面对那高高的云板,那长长的廊脚,不是检阅,而是感受;不是感受那份容易让人萌生的孤独,而是感受一块块石头所蕴含的那种灵性,那种品质,感受那一条条脊骨所禀赋的那种气概,那种精神。目睹那一块块石头,我才真正感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是屈辱,也不仅仅是悲愤。只有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走一走,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世间的崇高与神圣,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我才深深地懂得,一个民族的顽强与坚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峰。
⑻这就是圆明园。中国的圆明园。我心中的圆明园。
⑼冷风凄凄,微雨打湿了石头却更加晶润。涓涓细流绕着廊脚,在披拂的枯草中流淌。在那石头与石头之间,雨水积成的小泊池像一面面小镜子,在反看天空中阴云徘徊。委于泥地上的花草有水珠儿在滴滴下垂,我不知那是那些花儿在秋风中为谁饮泣?当我俯首下去看时,却见那些饮泣的花花草草原来并不是在为他人伤怀,它们对谁也没有点情分,它们只是在自怨自艾,慨叹自己的红颜薄命。那些表面看上去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像花,却是恶之花;像肉,却是糜烂之肉。腐朽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一阵阵恶心。不管别人的感觉如何,它们似乎还在高兴,在淫笑,在庆幸自己是与圆明园那一块块石头一起倒下去的。然而,它们错了,它们竟然不明白,它们是可以糜烂的,它们已经完全腐臭了。
⑽难怪呀,难怪那大杨树,那小花草,在唱着悲歌,在吟挽诗呢……
⑾而那些石头却是永远也不会腐烂的。不管风雨怎样地剥蚀,不管世事怎样地变迁,不管几经艰险几经劫难,那石头与那石头上的龙凤纹章,只会愈来愈光华夺目。
⑿这就是大杨树为什么要唱颂歌的缘故,这就是那些小花草为什么要吟赞美诗的缘故。
⒀没有别的,就只有这么一条条烧不断压不弯的脊骨,就只有那种骨气,那种品质,那种精神!
⒁那直立着的,斜依着的,仰卧着的;那仿佛掮着锄头的,横着大刀的,扛着枪炮的,握着如椽大笔的……在他们身上,都有龙凤纹饰做标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从日边走来,从云域走来,从乡间的黄土地上走来。在那有着龙凤纹饰的大石柱下面,那正是精英的集合,那是伟大灵魂的聚会!
⒂圆明园,民族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精神家园!
⒃依着那岿然直立的石柱,我照了一张相。人说我穿的衣服和我的肤色与那石头没有多少区别,简直分不清哪儿是石头哪是我。说我整个就是一块石头。我听了,激动得泪水差不多都要涌出来了。
【问题】
6、本文题为“秋谒……”,作者不用“秋访”、“秋游”,其用意何在?(2分)
7、作者写去圆明园“仅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是因为【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纵观全文,本文写“秋谒圆明园”有实写,有虚写。请指出文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4分)
实写,如【 】
虚写,如【 】
9、文中对圆明园大杨树、小花草的描写,主要是为了【 】(2分)
A、点缀圆明园的秋景,增添色彩。
B、使荒芜的圆明园有一些生气,表现仅有的有生命力的事物。
C、与圆明园中的石头作衬托与对比。
D、突出圆明园的石头最使我忘不了。
10、第五、七、十四自然段都抒写了由圆明园的石头产生的感受,试比较这三段抒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6分)
11、从全文构思的特点看,贯穿全文、体现主旨的语句应该是【 】(2分)
A、这就是圆明园。中国的圆明园。我心中的圆明园。
B、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绕梦断圆明园。
C、不管放火的人有多么残忍,烧得圆明园,他却烧不了中华民族的骨头!
D、圆明园,民族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精神家园!
12、调动你自己的知识储备,简要介绍圆明园。(4分)
【参考答案】
6、“谒”有“拜见”之意,含有一种敬意之情,“访”“游”均不能表达这种情感。
7、“唯独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
8、实写:如那路旁的大杨树与湖畔的小花草;最使我忘不了的那些石头。
虚写:如石头间的声响给予我的强烈感受,母亲与父兄的呼喊等;石头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人们的感受,民族的屈辱、民族的崇高与伟大;想象中大石柱下集合起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与精英。
9、C
10、5段:由听觉引起的想象;7段:由视觉产生的感受;14段:由石头的视觉形象特征产生的联想。
11、D
12、圆明园地处北京,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