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乙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礼记·祭义》
【注】曾子(前505~前436),孔子弟子之一。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问题】
22.中国儒家经典的“五经”是《【 】》、《【 】》、《礼记》、《【 】》和《【 】》。(1分)
23.概述甲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2分)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25.曾子是否接受孔子的观点?结合甲乙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6.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
23.(2分)用反复手法,突出表达(1分)对“子从父之令,可谓孝”的否定(1分)。
24.(2分)B
25.(3分)观点1分,分析2分。
孔子认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当(父)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曾子认为“谕父母于道”,才是“君子之所谓孝者”,所以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26.(4分)
4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3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具体。
2分:认识单一,分析不具体。
1分:认识单一,缺乏分析。
0分: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