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桃花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1日更新时间:2023年5月26日作者:李渔文章ID:54588浏览:

【原文】
    闲情偶寄·桃花
    李渔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不知桃实之佳,佳于接,桃色之坏,亦坏于接。】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即今诗人所咏,画图所绘者,亦是此种。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如仅载酒园亭,携姬院落,为当春行乐计者,谓赏他卉则可,谓看桃花而能得其真趣,吾不信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问题】
    23、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字
    (1)【矢口】即称桃李
    (2)为【当】春行乐计者(2分)
    24、“今人重桃”是看重桃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古人重桃”是看重桃的(2分)(请用文中的词句答题)
    25、对“不知桃实之佳,佳于接,桃色之坏,亦坏于接”句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知道桃花的美就美在嫁接,桃花颜色的变坏也就坏在嫁接。
    B.不知道桃花的美就美在嫁接,桃子颜色的变坏也就坏在嫁接。
    C.不知道桃子的美味美在嫁接,桃花颜色的变坏也就坏在嫁接。
    D.不知道桃子的美味美在嫁接,桃子颜色的变坏也就坏在嫁接。
    26、第二段写武陵人偶入桃源的用意是为了说明【    】(2分)
    27、本文结尾所说的“真趣”与陶渊明《饮酒》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在内涵上有何异同?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3、(1)一开口
    (2)正逢(2分)
    24、口味(果实的美味)
    花色(观览、桃花、桃色)(2分)
    25、C(2分)
    26、要真正观赏到桃花之自然至纯之色,必须到乡村篱落之间,而不在名园胜地。(2分)
    27、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指回归自然中,享受到天然的、不受拘束的乐趣。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笔下的“真意”是内心摆脱车马尘嚣的世俗纷扰后获得闲适宁静的乐趣;本文的“真趣”是指在乡村篱落间感受到的桃花自然至纯之美趣。(4分)
    《闲情偶寄·桃花》译文
    人们只要说到草木的花,开口就会说桃李,桃李可以称得上是群花的领袖了。桃李能领导群花,是因为花的颜色大都是红白两种,桃花的颜色是红色当中最纯粹的,李花的颜色则是白色当中最洁净的。“桃花能红李能白”这句话,足以概括桃李两种花的特点。
    但是现在人们看重的桃,并不是古人喜爱的桃。现在人们看重的是好不好吃,没有考虑到它的观赏性。总的来说,桃这种东西,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不可能两方面都尽如人意。要想让桃子好吃,一定要把桃树嫁接到其他树上,却不知道桃子味道好,是因为进行了嫁接;桃花的颜色变坏了,也是因为嫁接。没有嫁接过的桃花,它的颜色非常娇艳,就像美人的脸。所谓的“桃腮”、“桃靥”,都是指天然没有嫁接过的桃花,而不是现在所说的碧桃、绎桃、金桃、银桃这些。即使现在诗人吟咏的、画家描绘的,也是这些天然的桃花。这样的桃树名园里看不到,游览胜地也见不着,只是在乡村农舍、牧童樵夫住的地方,才有很多。想看桃花的人,一定要骑着驴到郊外去,任凭毛驴信步漫游,就像武陵人偶然进入桃花源那样,才能再得到那种乐趣。如果只是备了酒食,携带美人,来到园庭院落里,就只是当春行乐,说是观赏其他的花卉还行,要说看桃花而且能得到其中真趣,我就不信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