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斋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方孝标文章ID:56371浏览:

【原文】
    钝斋记
    [清]方孝标
    ①由高会君子堂之东偏南折,有小廊,由廊得竹篱,由篱又东折入门,得古柏、榆各一,老桂三,杂卉数十。柏之荫可覆庭,榆之荫方半亩。荫之中有屋凡四楹,中为小堂,左为室,右两楹为斋,方子读书地也,名【    】曰“钝斋”。
    ②或曰:“何谓也?”曰:“不忘师教也。”“曷言乎师教?”曰:“余昔读中秘书,实师武陵学士胡公此庵先生也。”先生时以理学倡教,长安贤士大夫从之者众。余受业其门,先生器之。余尝于僦居①葺老屋为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义②,曰:“回之不可及,不在不愚而在如愚。盖回以不愚而如愚,故庶几凡人以愚而如不愚,故去圣远甚。”辞毕,余拜命曰:“有是夫,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子何利也?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余再拜,受教而归。遂名其斋。
    ③自是二十余年,患难奔走,或为斋,或不能为斋,而无时不奉“钝斋”之名以周旋。今获安居,奉亲治蔬圃,韦弦之训安敢忘③?
    ④且尝思夫“钝”之义矣。钝,迟也,不利也。《说文》谓字“从金从屯”。屯,邅也,为卦,以震遇坎,以动遇险,故不利④。金,坚物也;刚,德也,故以金制屯。此义也,非即余之入险而终济乎险之道耶!……《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然则以屯御金,又非即余之出险而不忘乎险之道耶!然则余安敢不始终其教以自警云。
    [注]①僦:租屋。②孔子向颜回讲授终日,颜回从不提出疑问,似愚。然考其言行,能申发夫子之教,故谓“不愚”。③韦弦:指警戒、规劝。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④屯:卦名,震下坎上。卦象是雷雨交加,故曰“不利”。邅:艰险难行。

【问题】
    21.第一段方框内应填入的字是(    )。(1分)
    A.此
    B.之
    C.其
    D.厥
    22.作者尊奉归有光,本文第①段与《项脊轩志》的相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3.本文第④段引《说文》《易》,分析“钝”的含义,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金制屯,即以坚强对付艰难,方可脱离险境。
    B.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屯御金,即脱离险境仍不忘艰险,方可平安。
    C.“入险而终济险”“出险而不忘险”,说理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忧患意识。
    D.以“钝”为书斋名,强调做人要“抱朴守愚”,蕴含了深邃的修身处世之道。
    24.议论文也讲究曲折波澜。请赏析本文第②段行文思路的跌宕起伏。(4分)
    25.分析第③段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1.(1分)B
    22.(3分)本段运用白描手法;“有小厅”“得竹篱”“柏之荫可覆庭”“有屋凡四楹”至“方子读书地”等,简淡几笔勾勒出书斋的环境特点,与归有光《项脊轩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庭阶寂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种环境十分相似;都描绘了居处的清雅,心境的淡然。(手法1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1分,居处特点1分)
    23.(2分)D
    24.(4分)①作者“请名”,而“先生不答”,这是第一次转折;②先生忽然跟作者讨论《论语》种“吾与回言终日”的含义,作者领会颜回“如愚”意,又一转折;③作者揣测先生以“愚”为自己书斋命名,先生忽言“未也”,再次转折;④愚智相反,利钝相对,先生舍“愚”而以“钝”名斋,引出下文作者对“钝”意义的思考。
    25.(3分)承上启下。上段写钝斋命名的由来,先生以“钝”抑“利”,警醒作者;(1分)本段写作者受教二十多年来,不敢忘却先生之教,在“患难奔走”的“不利”人生中体验了“钝”的深意;(1分)引出下文对于“钝”的含义进一步思考,即如何面对人生之险境。(1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