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舍示学者书
归有光
①有光疏鲁寡闻,艺能无效。诸君不鄙,相从于此。窃以为科举之学,志于得而已矣。然亦无可必得之理。诸君皆禀父兄之命而来,有光固不敢别为高远,以相骇眩。第今所学者虽日举业,而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无非所以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①于中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举笔为文,辞达义精,去有司之程度亦不远□。
②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放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所嗤笑者几希。然惟此学流传,败坏人材,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要之,穷达有命,又不可必得。其得之者亦不过酣豢富贵②,荡无廉耻之限,虽极显荣,只为父母乡里之羞。愿与诸君深戒之也。
【注】①顽然无概:顽固不化而不知大略。②酣豢富贵:贪图富贵。
【问题】
23.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B.焉
C.尔
D.也
24.第②段加点字“之”在文中指代【 】。
25.“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在文中强调( )
A.人与书应当相辅相成。
B.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
C.读书应当有益于修身。
D.读书可以使本心洞明。
26.上文两段论述角度不一,请加以分析。
27.选择一个角度,分析本文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23.A
24.以记诵套子获取功名利禄。
25.B
26.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读书应以真实的领悟为首要目的,然后才获取功名,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第二段从反面论述社会上以套路获取功名的恶劣风气,要深以为戒。正反角度使论证更有力。
27.从正面,肯定角度阐述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本文的现实意义是读书依然要寻求真学问,读书真正的目的是修养自身,获得成就只是副产品;从反面,批评角度批评社会以套路获取功名的恶劣风气,本文的现实意义是反思现代社会如此套路依然存在,依然是损害读书真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