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室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5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陆树声文章ID:56631浏览:

【原文】
    砚室记
    (明)陆树声
    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日:“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殊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殊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殊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①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②也,惟勿以籯金③例之。”十砚主人记。
    选自《陆文定公集》
    【注】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籯金:财物。

【问题】
    23.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B.也
    C.矣
    D.耳
    24.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
    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
    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
    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
    2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B.乙
    C.丙
    D.丁
    26.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
    27.第③段中“青毡”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23.C
    24.B
    25.B
    26.答案示例:作者用大量问句来强调自己以砚为癖的原因,一是物无定论,二是佳者易为人所夺,三是虽感慨自己的才能学养尚不足为砚增色,但自己对砚的专注或已增加了砚的价值。这些问句逐层深入,加强语气,不仅解释作者收藏砚台的意义,也坚持了在砚上寄托情志的取向。
    27.答案示例一:“传家旧物”好;“旧物”和“籯金”形成更为鲜明的对照,也与第一段“敝帚自珍”的态度相映衬;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而是诗书传家的洒脱。
    答案示例二:认为“传家之宝”好;作者在前文反驳了“客”对砚台价值的评价,又将砚台赠与儿子,勉励他好好读书,可见对这些砚台的珍视;翻译成“传家之宝”更能凸显出作者的态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