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博山寺作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9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辛弃疾文章ID:56854浏览:

【原文】
    鹧鸪天·博山寺作①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②,岂其御③,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④,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作者40来岁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记新话·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杨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附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问题】
    1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词的一项是(    )。(2分)
    A.激情昂扬
    B.平淡闲逸
    C.激愤深沉
    D.幽默风趣
    13.本词富于议论,也借助精选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全词四句中哪一句最能体观这一特点,请结合具体意象赏析。(3分)
    14.词这种体裁,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词却另辟蹊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2.(2分)C(2分)
    13.(3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松”“竹”意象,既是“岁寒三友”也是花中“四君子”,表达在逆境中坚持高尚品德的君子形象。而“山”“鸟”隐逸者的意象,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也表达了作者的积愤之情,具体的意象把抽象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具体感人。
    评分说明:所选句子及最高得分,第1句2分,第2句0分,第三句1分,第4句3分
    14.(3分)答案示例:本词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抒情,而主要是记叙议论。上阕先总说厌弃官场、决意归隐,随后立足无所追求的养生之道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下阕则写不愿改变本性、不愿依附权贵最终走向归耕,只能与花鸟松竹为友的人生行动;上下阕相照应,由人生态度到人生的具体行动,传达出作者表面超然而内心激愤积怨之情。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