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通蔽
(清)方苞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君与吾离群而索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问题】
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2分)
A.焉
B.矣
C.耳
D.哉
2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2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4分)
【参考答案】
21.(2分)C
22.(2分)B
23.(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4.(4分)第②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②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