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蔽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方苞文章ID:56955浏览:

【原文】
    通蔽
    (清)方苞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君与吾离群而索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问题】
    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2分)
    A.焉
    B.矣
    C.耳
    D.哉
    2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2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4分)

【参考答案】
    21.(2分)C
    22.(2分)B
    23.(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4.(4分)第②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②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