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赠歌者

发布时间:2022年2月4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晏殊文章ID:58564浏览:

【原文】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作者写作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问题和参考答案】
    (1)【题目】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直接描写突出歌者的多才多艺。“花柳上,斗尖新。”在各种竞赛中,出类拔萃,表现歌者对技艺追求。“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突出其高亢的歌声。“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侧面描写,从缠头多表现歌者技艺高超。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目要求,“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实际是要学生回答词人是如何描写歌女的。对人物的描写,一般就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即可。
    【答案】词的上阕即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2)【题目】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对比的手法,上阕写歌者高超的技艺;下阕写“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表现了歌者难有知音内心的痛苦。通过诗词之后的注解,“本词作者写作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可见诗人要通过对歌者的同情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点在作者情感的正确理解上。作者写这首词,有对歌女的欣赏和同情,更多的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感伤。学生往往不能分析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要结合诗词之后的注解,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运用对比或对照写作手法,作者将歌者曾经自负得意与如今四处奔波、知音难觅的前后际遇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歌者的欣赏与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以及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整体赏析】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高超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作者这首词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