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2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8874浏览:

【原文】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①、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乃见设诸②焉,而耕于鄙。
    (选自《左传》)
    【注】①□:文字缺失,此处为诸侯国名。②设诸即专诸,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问题】
    8.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极与逆,劝王取之    取:获取
    B.晋之伯也,迩于诸夏    迩:接近
    C.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    执:拘捕
    D.楚君、大夫其旰食乎    旰:天色晚
    9.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    【若】舍正以为东道主
    B.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B.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C.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D.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11.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及即位,使伍著为之师
    ②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
    ③尔适吴,我将归死
    ④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⑤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
    ⑥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叙事注重因果关系的交代。在本部分节选文字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少师费无极的争宠善妒,结果导致伍奢伍尚被杀,伍员出逃吴国。
    B.城父司马奋扬接受了刺杀太子建的任务。却私下放走太子,其后遭受楚王质询,他的回答既有据实以告,又有情感柔化,更有据理申述,最终保全了自己。
    C.伍尚面对楚王“来,吾免尔父”的阴谋征召,毅然选择自己些形让弟弟伍员奔吴,寻找机会,替父报机,以期得仁孝,存智勇,结果与其父一同被害。
    D.伍员出奔到吴国后,向吴王言说攻打楚国之利,欲借吴国之力为父报仇,却被公子光看透其动机,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
    (2)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3)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参考答案】
    8.A
    9.B
    10.B
    11.C
    12.D
    13.(1)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
    (2)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
    (3)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而死,你能为父亲报仇。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取,通娶,迎娶。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若”都是连词,如果。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楚国,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其”都是“一定”的意思,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这段话是说“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之”为“告”的宾语,后边应断开,排除AD,“不佞”做“臣”的谓语,后边断开,排除C。“故”,因此,放句首,前边应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通读文章的前提下,审清题干,运用排除法进行作答。本题中,要求选出“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第一句主语是楚平王,故排除AD;第五句是费无极的话,应排除。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错,原文意思是:姑且为他寻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谮”,诬陷;“室”,娶妻。第二句中,“之”,的;“若”,如果;“忧”,使动,使……担忧;“盍”,为什么。第三句中,“逮”,比得上;“尔”,你。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蔡国矍阳边境官员的女儿私奔到他那里,生下太子建。到平王即位时,便派伍奢当太子建的老师,派费无极当少师。费无极得不到宠信,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楚平王从秦国为太子建聘得女子。费无极参加了迎亲,却劝说楚平王自己娶这个女子。正月,楚平王的夫人赢氏从秦国来到了楚国。
    楚平王组建了水军以攻打濮人。费无极对楚平王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靠近中原;而楚国偏狭小,所以不能同晋国争雄。如果扩大城父的城墙,把太子安排在那里,以便和北方各国交往,君王会收取南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楚平王很高兴,听从了费无极的话。因此,太子建就住在了城父。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率方城以外的人反叛,自己认为像宋国和郑国一样,国和晋国又一起帮助他,将用他来危害楚国,事情就成功了。”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话,就责问伍奢。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一次过错就够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谗言?”楚平王把伍奢抓了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还没有到城父,便先派人送去了太子建。三月,太子建逃往宋国。楚平王召来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抓起来送到国都。楚平王说;“话出自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朵,是谁告诉了太子建?”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不王久臣下又后悔这样做,但已经来不及了。”楚平王说:“你还敢来见我,为什么?”奋扬回答说:“接受命令而没有完成,再召见不来、就是第二次犯错误了。臣下就是逃走也无处会容纳。”楚平王说:“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处理政事。”
    费无极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他们很仁义,一定会回来。要不然,他们就会成为祸患。”楚平王派人去召他们回来,说:“只要回来,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棠邑大夫伍尚对他弟弟伍员说:“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送死。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而死,你能为父亲报仇。听到可以赦免父亲的命令,不能不赶快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赴死而使父亲得到赦免,这是孝顺;掂量成功的可能性而行动,这是仁义;选择重任而前往,这是明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这是勇气。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毁掉,你努力而为吧!这样总比两个人跟在一起好。”伍尚回去了。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回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楚平王把伍奢和伍尚都杀了。
    伍员到了吴国,向州于说明攻打楚国的好处。公子光说:“这是他的家族被杀戮而想报私仇,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员说:“他是别有用意,我姑且为他寻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于是,他把设诸推荐给公子光,而自己却在乡下种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