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渊明传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5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袁宗道文章ID:59042浏览:

【原文】
    读渊明传
    袁宗道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①,为三径②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檃括③《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可谓亲切矣。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羸,一纵辄死,欲无独眠,亦不可得,盖命之急于色也。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④者耳。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③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④瞥脱,爽快。

【问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冲暑拜起之劳人也    冲:顶着
    B.慵惰之性,不惯簿书    簿书:簿册文书
    C.以餍馋吻者等耳    等:等同
    D.识与才可推也    推:称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高卧窗前,身则逸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亟命种秫,以求一醉    宁许以负秦曲
    D.殊为过当    若属皆且为所虏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B.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C.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D.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祭酒,古代学官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国子监的主管官。
    B.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C.子瞻,是苏辙的字,他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解印,即解下印绶。印,借指官爵。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腹享受,四体安逸是人之常情,作者认为这两者常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
    C.在人们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历来是很飘逸的,作者觉得这是过誉,于是重加评说。
    D.该文是一篇否定历史定论、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多引古人论述佐证自己观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4分)
    (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3分)
    13.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认为萧、魏诸公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自己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7.B(簿书:名词作动词,处理文书。)
    8.C目的连词“来”(A.的人/判断句中停顿;B.承接,就/转折,却;C.是,表判断/被)
    9.A
    10.C(子瞻是苏轼的字。)
    11.B(强加因果)四、(24分)
    12.(共7分)
    (1)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
    (共4分,固:本来1分;亦:也1分;厚:重视、看重1分;薄:轻视1分。)
    (2)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
    (共3分,非:不是,判断句1分;重:推崇、看重1分;足以:能够用来1分。)
    13.(共3分)
    萧、魏诸公理解的原因是:①厌恶喧嚣、浮华,躲避世俗环境;②淡泊名利,甘于平静的生活。
    作者理解的原因是:①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②选择放弃爽快。
    (意思接近即可,四点中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