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发布时间:2022年3月1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孟晖文章ID:59667浏览:

【原文】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晖
    ①在我们这个犬儒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②《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以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不太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着,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硬币的两面,这个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③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④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到,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巧是“未知死,焉知生”。
    ⑤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心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吗?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象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
    ⑥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常常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啸吟着这种恨意。
    ⑦也许,在这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成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使命热情就象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饮恨而吞声”!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在死亡来临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⑧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像《与吴质书》乖《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对生命决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问题】
    14.通观全文,文中的“犬儒精神”和“另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4分)
    15.文中“知天”“恨命”在曹丕身上是如何体现的?(6分)
    16.请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17.文中提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有什么作用?作者解读魏晋精神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4.①“犬儒精神”指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
    ②“另一种精神”指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精神。
    15.①直视死亡,谈到亲朋故友的死亡,他用“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知天)
    ②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以至夜不能眠,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恨命)
    ③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人生状态感到不满。(恨命)
    16.①文章先写曹丕的《与吴质书》和江淹的《恨赋》难以被人理解,总起全文。
    ②然后具体分析:一是魏晋人直视死亡的勇气令我们陌生,二是他们执着地要实现理想抱负,让生命没有遗恨,这种想法令我们惊异。
    ③最后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我们还应该接受直面死亡,对生命绝不苟且的人生态度和散文精神。
    17.(1)文章将人们普遍喜欢《五》与《归》,难以接受《与吴质书》和《恨赋》对比,突出强调“犬儒精神”支配我们的灵魂和散文写作,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2)作者解读魏晋精神的目的是,阐明中国思想不应该只是单一一种,不应该将散文变成犬儒精神的传声筒,散文也应该写直面人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